傳承世界各傳統文化智慧, 學習世界科學哲學多種新知, 融通會統成一家之言. 生命品質教育(身心靈): 關於身的部分, 我們以中國導引術(俗稱氣功)和印度瑜伽的教學, 學習身體的能量語言, 喚醒沉睡的內在力量, 疏通經絡, 按摩臟腑. 進行自我身體檢查, 啟動自我療癒能力, 保持身體健康. 關於心的部分, 我們教導放鬆, 舒緩, 喜悅, 靜心, 覺察等方法, 幫助人們管理各種情緒(忿怒, 哀傷, 恐懼, 煩惱), 安放情感(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 覺知自我(心量, 心智與意識), 建立豐盛的人生品質. 關於靈的部分, 我們探索生命本體, 通透生死一貫, 學習展現我的本真實在. 覺察客體環境, 學習主客合一, 體驗客體, 進而體驗天人合一, 萬物一體的真實. 讓這個物質化人格的生命靈, 能夠悠遊於這個青山綠水的人生道場中.
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我的師門, 太老師賓四先生(四). 錢先生的入門書之二《中國史學名著》
我的師門, 太老師賓四先生(四).
錢先生的入門書之二《中國史學名著》
有問: 讀了錢先生的書, 就能看得懂文言古書了嗎?
回答: 不是這樣的.
錢太老師在他的書中, 教我們讀書的方法, 讀史書的方法, 以及治學(研究學問)的方法. 從這些方法中, 我學會看文言古書.
在《中國史學名著》這書中, 錢先生明白的說了作學問的方法.
《中國史學名著》算是錢先生晚年作品, 民國60年時, 他老先生年77歲. 小小兩冊, 是錢先生一學年的講課精華, 我們濃縮在幾天內讀完, 真該有所感謝.
讀此書, 我最大的收穫在受教讀書作學問的方法與態度;
第二是讀中國歷史的方法與態度; 第三是中國史學各名著的精華深意, 與所謂的史學史識是什麼.
錢先生說「作學問的方法」
p6, 作學問是要工夫的, 沒有不花工夫的學問. 作學問的第一方法就是下工夫. 太史公花20年寫一部史記, 司馬溫公花19年寫一部資治通鑑(p83).
p13, 書需懂得一部一部的讀. 從事學問, 不能只看重材料, 不專為得些零碎知識而讀書.
讀一部書, 必該了解此書的作者, 才懂得此書中所蘊涵的一種活精神.
p57, 讀了一個段落, 停下來, 回頭看看, 四面望望, 綜看此一部書, 合看此諸部書. 要有一番登高遠矚的景象, 要能深思, 要會發問.
p82, 讀書要讀熟, 要讀仔細, 要讀通.
p121, 作學問不能只為寫論文, 也該學學前人作筆記. 一條一條筆記中, 容納多少問題在內, 易查易看, 對後人貢獻大.
p135, 我們能不能把它做成一張表, 從這表中, 看出一個演變的大概.
p166, 要為將來開出新理想新境界, 需從時代的強處優處轉出. (我註)[這百年來時代學術的強處在, 科學,技術,管理,資訊,經濟,財金, 新領導新理想新境界, 當由此轉出, 匯通中國傳統思想, 參與全球統合, 融入世界文化核心.]
p212, 作學問是一種累積, 是一種慢慢兒的工夫.
p268~272, 文(典籍)與獻(人物)的重要.
p295, 要養成一種性情, 肯到一個未到的地方, 看一番未見的天地.
p300, 學術乃是一番共業.
p307, 學術, 學問的道路, 應有師承與源流.
p316, 學問應從自己的性情上做起.
p326, 作學問要一部書一部書研究, 不能專從一條一條的材料來講. 要能分, 也能合, 不隨俗.
我遵從太老師作學問的指導, 用於讀書, 用於作學問, 用於研究科學, 也用於練功. 練功, 真的需要紮紮實實的下工夫, 功力是累積出來的. 各位學長想看到自己免疫力提昇, 療癒力提昇, 就要紮實下工夫.
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談談我的師門, 太老師錢賓四(穆)先生(三). 錢先生的入門書之一《中國歷史精神》之二
談談我的師門, 太老師錢賓四(穆)先生(三).
錢先生的入門書之一《中國歷史精神》之二
書實在太精彩了~ 以第六講地理人才的內容為例, 錢先生說到:
論宋都開封: 開封是中國東部的南北中心, 但地勢平坦四周無險要屏障, 乃四戰地區. 遷就經濟而折損國防, 宋朝始終成為一弱國.
在《國史大綱》談建都, 宋太祖末年欲卜都洛陽, 曰, 終當居長安, 據山河之盛以去冗兵, 循周漢故事, 以安天下. 而晉王(太宗)力請還汴(此見太宗才弱識短), 太祖終不以為然. 曰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宋朝積貧, 一為冗兵, 一為冗吏. 賦役幾十倍於漢, 八倍於唐. 開國君主, 太祖有遠識, 奈何繼任者太宗才弱識短, 令國家至此. 可嘆!
另一方面出現經濟偏枯, 中國文化大部份由黃河流域人創建, 長江流域人僅承襲發展. 再以人物論, 唐以前十九是北方人, 宋以後才有南方人. 學術重心漸漸轉移到南方, 宋以後實遠不及宋以前, 這一層很值得注意.
錢先生很早即注意中國東與西, 南與北的均衡發展. 在《國史大綱》論東西兩漢的國力, 先就地理形式論建都實邊, 再就人才流品論:東漢人才走歸一路,選才途徑狹窄, 故國力衰. 結語:中國黃河西部武力盛, 東部經濟文化高. 當黃河西部的武力與東部的經濟文化擬合, 便造就秦漢的全盛. 東漢時, 東方人忘棄西方, 西方因得不到東方經濟文化之滋潤而衰微, 東方經濟文化亦被西方武力所毀.
西安, 公元906年以後, 就再未成為中國的國都. 西安與社會中心遠離只成為歷史中心. 黃仁宇先生《中國大歷史》說, 國都必須接近經濟條件方便之處, 中國的重心已移往東邊. 而《國史大綱》卻以為, 國力, 應就地理形式人才流品決定, 人才若走歸一路, 選才途徑狹窄則國力衰. 中國西部人才簡約精力旺武力盛, 東部經濟文化高, 當注重雙方擬合. 此二見解值得仔細推敲.
自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 社會經濟破產, 文化水準降低, 從此以後中國北方政治人才文化人才凋敝. 錢先生在《國史大綱》對唐之後有一番看法: 五代十國只是唐藩鎮割據之延續, 但對此下的中國卻有重大影響(西北部,東北部,東南部之地理大格局之轉移) :1.長安為周秦漢唐中國文化中心, 自安史之亂後地區破產, 不只陜西,包括甘隴地區整個凋敝. 中國西北部文物人才驟衰, 黃河流域的氣運不再, 從此中國社會的力量轉移到東邊來. 2.東北部自安史之亂後長期(先後達600年)受異族統治, 石敬瑭割燕雲16州給契丹. 淪陷在此的民眾逐漸忘卻了祖國, 自外於中國本部, 自成一個國家. 也成為中國本部此後的一個強敵. 3.五代都在北方黃河流域, 南方九國氣運較長文物較隆, 自此以後東南部長江流域跨駕到北方黃河流域之上.
目前的中國文化精華, 集中在東北以迄東南沿海一條狹邊上, 愈向內愈黯淡, 直到西北邊境. 中國文化流變, 由黃河流域長安洛陽為中心, 逐漸移轉到長江, 再由江浙移趨閩粵. 由大地面移向小地面, 由高寒帶向低暖帶, 地理大格局愈趨小化. 這是順溜滑下, 不是奮力向上, 很值得警惕.
讀至此, 回看前面談國防參謀時說到, 中國歷史上曾有一個偉大戰略, 謀士李泌犁庭搗穴之策:一支屯陜北, 一支屯山西, 奇兵潛繞, 直搗北京之背. 倘使唐肅宗聽從此計, 安史餘孽不再, 藩鎮之禍不致拖長, 也許此下中國歷史不是如今這個模樣, 這其中充滿多少感慨!
孫(中山)先生說「革命首都在武漢, 建國首都在西安, 要做一個亞洲的中國, 首都應在伊犁」夠氣魄, 有遠見.
現在的台灣, 有這等國際氣魄與遠見的人, 在哪裡?
談談我的師門, 太老師錢賓四(穆)先生(二). 錢先生的入門書之一《中國歷史精神》
談談我的師門, 太老師錢賓四(穆)先生(二).
錢先生的入門書之一《中國歷史精神》
民國68年, 我第一次讀這本書, 當時被錢先生的見地所深深吸引. 怎麼會有人把中國歷史講得如此美呢? 以往所讀的中國史, 無非打打殺殺朝代更替, 皇帝昏庸, 群臣權謀, 割地賠款, 喪權辱國. 整部中國史是一個不堪的民族荒唐史, 讓你的民族情感無所安置, 更別提所謂的溫情與敬意. 俯仰天地, 茫茫人眾, 我以一介中國人之身份, 總該有以自豪者? 讀了錢先生的史學, 才知道如何安放這一股民族情感. 之後又讀了錢先生許多書. 今日國家社會至此之際, 重新溫習這本《中國歷史精神》體悟更深.
在這本書, 錢先生教我們看待歷史的態度, 更多的是看待中國歷史的態度.
他說, 歷史該分三部份來看:
歷史本身, 是一種遠從過去, 透進現在, 直達將來的. 他本身就是一種生命, 在持續中變化的生命, 中國歷史如此, 西方文化也是如此.
歷史材料, 中國的歷史材料非常詳密, 這也是中國史學雄偉之所在. 中國史書的體裁分為三大類, 以時間為主的編年, 以人物為主的紀傳, 以事件為主的記事. 中國史學, 對這三者都有豐富完備的記載. 也因同時擁有這三者, 而使中國史學得以完備.
歷史知識, 歷史知識不同於歷史材料, 材料是愈累積愈多, 而歷史知識是要與時俱新. 他應與當前種種問題相聯繫, 是在當前社會中找問題, 從已往歷史找答案, 並憑這樣所得, 來預測將來. 是將過去現在與將來, 貫串一氣的學問.
錢先生說, 中國原本是一個愛好歷史, 尊重歷史的民族, 但經滿清統治260年, 中國史學漸趨衰亡. 其原因並非在滿清是外族統治,
而是指出滿清的史學, 只有歷史材料而無歷史知識. 滿清學者的訓詁考據之學, 在中國史學上首屈一指, 宋明兩代都不及他的. 但那都是在故紙堆中的學問,
僅止於歷史材料而已. 因為清代興文字獄, 沒有人敢講現代(當代), 沒人敢著史和寫史. 弄到現代中國人以為所謂史學, 就是歷史材料就是訓詁考據. 再經新文化運動, 中國史學就成了腐朽之學的代名詞.
在此岔題談一談黃仁宇與許倬雲兩位先生的史學態度. 黃仁宇先生:主要從財經活動財經政策著眼, 觀察各個朝代, 尤其是研究明代的成就. 財經是當代社會活動最重要的一個環結. 由此聯繫當代與已往, 這就是歷史知識. 再加上黃先生以所謂的“大”的態度, 長時間大空間地觀察事情的來龍去脈與影響, 此是黃先生成就不凡之處. 再談許倬雲院士:他從現代新興的經營學管理學的範疇, 選擇一個主題, 如領導, 如組織, 再大的如人物與時代變遷, 來觀察歷史各個朝代的差異與演進. 經營管理學是現代的顯學, 演化論是20世紀的當紅思潮, 由此聯繫當代與已往, 轉化已往而成現代知識, 此是其成就之處. 從這兩位先生的史學成就, 我們知道聯繫當代與已往, 再貫串到將來的歷史知識, 才是史學的態度與精神所在. 訓詁與考據雖然重要, 但不是史學的全部與目的所在.
關於歷史知識, 錢先生在《中國史學名著》這本小書, 將數個時代的23部歷史著作, 分別說明各書的精華所在, 與對當時及後世的時代意義. 由此可以看到中國史學家的精神與氣度, 以及整個中國史學的雄偉, 是在歷史知識與歷史智慧之深厚, 而不只是在歷史材料之豐富.
第二三四五六七講, 談中國歷史的各個層面, 篇篇都極精彩.
第二講政治; 第三講經濟; 第四講國防; 第五講教育; 第六講地理人才; 第七講道德精神. 涵蓋一個文化體重要的面向.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