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利他生物學V.S.自利生物學

最近閱讀量子生物相關的科普書籍《解開生命之謎, 其中第九章談生命的起源. 20世紀初, 兩位科學家提出奧帕林-霍爾丹假說, 假設原始海洋中出現原生複製體」, 擁有自我複製的能力, 是為生命的起源. 20世紀中, 經米勒-尤里實驗, 證明甲烷, , , 水這些原始大氣成分, 經電火花會產生胺基酸分子. 由此, 證明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 接下來, 科學家們爭論著: 是擁有遺傳密碼的DNA分子先出現? 還是擁有製造能力的蛋白酶先出現呢? 這兩者對於生命是同樣重要, 缺失對方, 生命的複製行為就無法進行. 怎麼決擇呢? 直到1982年兩位科學家發現核糖酶: 一個擁有遺傳編碼又擁有酶般催化能力的RNA分子, 因而榮獲1989諾貝爾化學獎. 從此, RNA原始濃湯的海洋, 就成為生命起源最被看好的假說理論.
接下來明確的問題就是, 找到那個第一個原始簡單的能夠自我複製的RNA分子, 這個生命起源的假說理論, 就完整了. 這個()能夠自我複製的原始簡單RNA, 便會沿著相互競爭的發展路線, 爭取天擇青睞. 一路發展, 歷經長時間的演化, 終於形成了第一個原始細胞.
科學故事到此, 似乎非常圓滿的解釋了生命起源. 不過, 要讓擁有簡單遺傳編碼以及酶般(簡單)催化能力的簡單RNA分子, 能夠自我複製, 卻是棘手困難的, 超過原來自以為簡單的想像. 今日, 能夠自我複製的分子, 是很高度複雜的結構. 在原始環境中, 要能自我複製的簡單分子, 需要複雜的步驟, 但是複雜的步驟要順利成功, 機率微乎其微. 生命起源的科學故事, 終於又碰到了難以跨越的障礙. 儘管科學家做了許多努力, 還沒有人能夠製造或找到能自我複製的RNA分子. 在現今, 能夠完成自我複製這個高難度工程的, 需要一個完整的活細胞.

讀到這裡, 我不禁想起一個寓言故事: 說地獄與天堂旅遊二三事. 話說, 大天使帶我們先去地獄參觀. , 地獄耶~ 那兒餐桌上有著豐盛美味的食物, 倒令人很意外. 但是, 地獄的人們卻餓得根本吃不到食物. 原來, 他們都有一付很長的筷子, 刀叉, 和上臂. 夾得到拿得到食物, 卻送不到自己的嘴裡, 因而每個人都挨餓. 接著去天堂參觀. 場景似乎一模一樣, 豐盛的食物, 長長的筷子刀叉, 可是每個人都很愉快的享受美食. 為什麼呢? 原來, 天堂的人餵養他人, 人人愉快享受, 地獄的人要餵養自己, 卻人人挨餓.
我思考著, 科學家們的生命起源故事, 是否都走向了地獄. 他們要找到那個能夠複製自我的分子, 餵養自我的分子. 在原始海洋環境中, 困難呀, 只有挨餓的份呀. 我們如果在這兒去找製造(創造)他人的分子, 似乎簡單許多. 原始海洋環境是天堂不是地獄, 人人(每個簡單有機分子)都在製造(創造)他人(另外的隨意的簡單有機分子). 那麼這整鍋的有機分子濃湯,就生機充滿, 蓬勃發展, 很容易創造出更多的有機分子. 12,23,34,4…., n再回頭生1(或生5).(或者不回頭生也可以). 就只是一直創生更多的有機分子. 如果科學家們的思維, 複製自我」轉向創造他人」的思路, 或許生命起源的故事, 能夠更順暢的發展.
更進一步思考演化的進行: 物競天擇是目前當道的演化思想. 或許, 天擇不是達爾文的競爭論而是馬古利斯的合作論, 天擇說不定不是偏好競爭勝出者, 而是合作密切成功者. 當動物植物與微生物群合作互助愈密切適合而成功的群體, 愈受天擇偏愛. 觀整個地球的生態系, 就是這樣合作互助下發展而來的. 動物植物與微生物群, 相互合作. 我們都知道合作力量大, 然而, 長久以來我們, 都只注意到要競爭, 要勝出, 忽略了合作互助這股更強大的生存力量. 生命起源, 或許就是運用這股更強大的生存力量; 物種演化, 或許也是運用這股更強大的生存力量.

或許是, 生物科學對生命定義的偏頗造成的: 科學教育我們, 生物是能夠自我複製的. 自我複製, 成為生命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這是一個根本認識. 如果, 如果.. 我們把生命看成是創造他人. 生物學的(早期)觀察, 生物個體, 是自我複製, 沒錯; 細胞, 是自我複製, 沒錯. 但是, 分子生物學的現代觀察, 細胞內的胞器, 蛋白質分子製造工廠, 都是製造他人, 每個分子都在製造別人, 沒有分子製造自己. 都是A製造B, B製造C, C製造D,D製造E,E再製造回A. 沒有A自己能夠製造A. 循環製造, 要比自我複製, 簡單多了. 細胞內的分子, 都是利他的.

因此, 如果生物科學, 把創造他人的能力, 定義為生命的基本能力之一, 或許我們的生命科學, 能夠獲得更快速的進步. 生命起源的故事, 能夠更快找到圓通的答案. (以利他生物學思想, 取代自利生物學.)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自轉可以從公轉處提取角動量

最近玩練功球, 悟出一個道理: 自轉可以從公轉處提取能量和角動量~ 也就是說, 依據角動量守恆原理, 經某些機轉, 可以將公轉角動量轉移給自轉角動量.
科學家探討地球自轉的歷史, 認為因某些因緣, 自轉會愈轉愈慢, 最終(約十億年後)可能會停止自轉. 如此的話, 地球就沒有了白天與黑夜的更替. 這對地球上的生命發展, 可是很重大的影響之一. 不過, 這個可能問題, 可由地球繞日公轉處提取, 來維持自轉角動量. 只是公轉軌道, 會離太陽愈來愈近, 補償損失的公轉角動量, 最後掉入太陽燃燒的範圍. 不過, 這是千億年後的事. 太陽早已經紅巨星化, 把地球吞沒了.
如果這個推論正確, 那麼, 恐龍時代, 或者說地球生命形成之時, 地球的自轉, 不見得比目前快. 這應該可以從地質研究來驗證.
科學家在睡眠研究中, 獲得的生物日時鐘稍大於24小時, 而非小於. 便可以解釋 生命形成後, 演化出來的日時鐘系統, 達到理論一致性而不相互矛盾.


另外, 也悟出: 地球的自轉軸會做360度旋轉振盪~ 這就是一種讓公轉角動量轉移給自轉角動量的機轉. 公轉把自轉角動量甩出, 維持與補償其因摩擦力而減緩的自轉. 這個機轉, 一來, 轉移角動量; 二來, 造成自轉軸旋轉振盪. 由練功球可驗證.

多重宇宙, 在訊息場域, 不在物質場域.

有學員問多重宇宙.

多重宇宙, 在訊息場域, 不在物質場域.

以量子力學觀點, 在觀察者尚未觀察時, 物理系統的波函數量子疊加態存在於訊息場域. 也就是說, 多重宇宙存在於訊息場域. 當觀察發生之時, 機率的量子疊加態, 物理系統的波函數就發生縮併collapse of the wave function, 形成單一的終狀態. 這才出現於物質場域.

也就是說, 多重宇宙的存在, 是一種可能性. 是一種量子疊加態尚未發生縮併的可能性, 是一種訊息場域可能性. 而非落實在物質場域的現實(現象).

「西銘」, 帶我們進入與物交融, 天人合一的悟境

西銘」, 如何帶我們進入與物交融, 天人合一的悟境?

西銘, 就是篇文章, 216, 真有這般帶領人通透生死, 明心見性, 天人合一, 物我一體」的本領嗎?

乾父坤母」, 視乾坤天地為父母, 以孝父母之心, 來孝天地.民胞」, 視天下人民為同胞兄弟手足, 友之愛之恭之敬之.物與」, 視天下萬物與我同類, 以朋友的心態對待. 這是橫渠先生自述心志的文章. 充分展現他的胸襟,氣度,格局,和心量. 他是一個願為天地立心, 願為生民立命的人物. 早年, 他想從軍, 保國安民. 當時的范文正公仲淹, 要他回家讀中庸. 由此, 開啟他從承襲孔子孟子中庸易傳的思想與心量, 融會而開創宋明理學的新儒學天地, 成為北宋五子之一人.

天下是一個大家庭, 以孝父母之心孝天地, 以友愛手足之心愛同胞. 這個思想與心量, 從論語,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開始, 一路發展到禮記大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鰥寡孤獨廢疾者, 皆有養.」的大同社會理想. 西銘文中:尊高年所以長其長, 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凡天下疲癃殘疾孤獨鰥寡, 皆吾兄弟之顛連無告者.」正是承襲發揮這種博施濟眾的胸襟.
孟子: 君王者, 為民父母. 以父母之心, 愛民保民養民的思想, 到了西銘文中:大君者, 吾父母宗子. 其大臣, 宗子之家相也. 便是承襲發揮這個君王愛民之心而來.

乾坤天地父母, 這個象徵說法, 源自易傳與中庸. , 大始大生; , 成物廣生. 這是天地的盛德大業. 人稟天地之德, 參與這個盛德, 贊助這個大業. 善繼天地之志, 善述天地之事, 就是生為人子的大孝.
大哉乾元, 萬物資始, 乃統天. 雲行雨施, 品物流形. 大明終始, 六位時成. 乾道變化, 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 萬國(指今日的世界全球)咸寧. 這是易傳一路傳承下來天的盛德大業」的思想與氣度格局.
有了這種心量, 我們將能與天地合德, 與日月合明, 與四時合序, 與鬼神合吉凶. 我們將能物我一體, 與天地合一. 我們就是要學習這種心量氣度. 這個氣, 是孟子說的浩然正氣.
欣賞與效法西銘, 學習他的口氣, 學習他的胸襟, 學習他的氣量. 程子()盛贊西銘:其言, 意極完備. 極純無雜, 秦漢以來, 學者所未到.」勉勵其弟子, 體此意, 到此位. 朱熹說,人本與天地一般大, 只是人自小了. 若能自處以天地之心為心, 便是與天地同體.」是的, 自處以天地之心為心, 便是與天地同體. 這正是佛的同體大悲, 基督的大愛. 神愛世人, 以天為父. 天下聖人, 東西同源呀.

純真道心, 民胞物與, 浩然正氣, 心量如天, 道濟天下. 站在天的位階看待事物, 我們將能體悟, 真正的天地之氣. 自處以天地之心為心, 自處以天地之位為位, 自處以天地之境為境. 那麼天人合一的悟境, 就在其中了.

自古以來, 各古文化就有大地是活的, 大地是母親的說法. 中國如此, 西方也如此. 20世紀生化學家洛夫洛克(Lovelock)由探索宇宙生命, 進行廣義的生命定義, 提出科學蓋婭學說. 以科學的角度, 陳述地球是活的: 地球如何調節自身, 成為適合廣大生物生存的生態系. 地球本身, 藉由生態系, 大氣, 海洋循環, 形成一個自我協調, 自組織的迴饋系統, 是個活有機體. 由此肯定地球的有機活性. 這個有機活性體是非常智慧的. 並由這種有機活性, 來偵測外星球, 判斷是否有生命存在. , 我們皆是地球這個有機活性體的一部分, 共同組成這個大生命.

天為父, 地為母, 萬物生於其中. 從宗教, 科學, 以至於藝術, 整個人類文化, 似都企圖這樣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