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8年9月29日 星期六

中國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學: 三大宗師自述悟道的途徑


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自述生命的歷程, 志學→而立→不惑知命→耳順→從心所欲. 樸素, 親切, 平庸, 每個人都能經歷, 都可以依循而行. 雖說樸素平庸, 我們卻當推究孔子學什麼, 志什麼, 確立什麼, 怎麼立, 不惑什麼, 知什麼命, 我命怎樣? 天命又如何? 如何而得耳順, 乃至於從心所欲不逾矩. 在簡簡單單平平常常的行為中, 如何接近大道.

中國古代有小學和大學, 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人之學, 在明朗圓通這個本自光明的德行. 孔子所志所學, 或當在此. 論語中, 孔子答子路之問志(公冶長篇):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懷之, 好個大同盛世的期待, 願天下人各得其所, 願人人皆有個七彩豐盛的人生道路. 孔子又自言, 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游於藝. 可知, 志道據德依仁游藝, 當是孔子所志. 所以我們可以說, 孔子志學, 在學明道明德明理, 確立仁禮誠信的德行. (注意:游」於藝」常被後世儒者所忽視, 他有很重要的生命意涵. 重要性同等於前三項. 游於藝, 游心於藝, 為生命累積能量, 醞釀種子, 陶情養性.)

孔子的偉大, 正是在這種親切中, 指明一條成為人, 成為大人, 成為聖人的大道明路. 而他, 自己確實去做, 並教育子弟們去做, 為中國百千年的社會, 樹立一個偉大的圖騰在那兒, 讓人嚮往, 禮敬, 而學習. 像美國的華盛頓, 林肯; 英國的亞瑟王圓桌武士, 樹立一個可行的人格典範.
孔子成就自己偉大的人格德行, 展現在出處的大節與日常的應對中; 變儒業一轉而為儒道; 創平民教育, 育人不倦, 並成就學生的偉大. 他的幾個大弟子, 成為當時代的導師. 他的教育理念: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誨人不倦, 已成為我國甚至世界的教育根本大法. 孔子集上古之大成, 開民族文化之新統, 對中國文化理想人格, 立下典範, 成就中華文化的偉大, 成就一個民族的偉大. 孔子的努力, 豈只是為東周乎? 豈只為華夏民族乎? 是為天下全人類而做. 這是孔子. 那麼, 我們自己的人生進程又如何呢?


莊子在大宗師藉女偊口述聞道的歷程, 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 這有些抽象, 有些玄奧, 卻是莊子親身的體證. 有許多實證的冥契經驗, 我們以後有機會說明. 莊子的冥契經驗, 超越玄遠, 與老子稍有區別. 莊子的冥契, 不僅僅是主體極靜後的主觀聯覺經驗(這是老子, 主體極靜聯覺的冥契, 也是唯心派的冥契), 他對於物(或說世界)與我的共在, 是有深切的體悟. 他的冥契經驗, 可以透過動態的和諧而到達. 由此開創中華文化對藝術與技藝的美學境界: 與物和諧共在, 融通合一.
先說這個「外, 外是不執著, 不在意, 無心思於此, 打開限制, 打開界線的意思. 這個天下」, 指的是人群社會, 世俗人間, 權勢名利欲望各種人為的價值. 外天下即是不執著, 消解, 無心思於此, 打開這世俗人間種種價值/效益/欲望的限制.物」, 指的是各種物質器械的吸引, 能呈現出來的事物, 包括事. 所謂聲色犬馬, 名車遊艇豪宅名錶名包美食服飾, 鞋子頭髮, 化妝品奢侈品, 寶石名鑽名畫, 寶劍名硯, 也包括經營事業, 完成自我, 幫助他人, 治理天下, 教育英才, 救國救民, 博施濟眾, 普渡眾生(打開這種刻意執著的牽絆, 用盡力氣的懸念執意.), 大悲大願的種種大公事業. 外生, 打開生命的種種限制, 喪足如遺土, 殘缺病痛腦傷失智, 包括生死大事. 缺條腿缺條胳臂, 智能不足老來失智, 包括癌症, 都像身上掉落些泥土, 身體智能的殘缺算什麼呢, 拍一拍灰塵, 灑落就好. 能外物外生後便能朝徹, 一切看得明明白白, 明心見性, 覺照古今, 洞澈造化. 生命就是這樣, 世界/宇宙也就是這樣; 見獨, 見到那個一, 見到那個統一的整體, 見到萬物皆一的共有共在; 無古今, 打開時間的限制, 融通過去現在未來, 意識流穿流自在, 上與古人同遊, 下與未來交心, 千年彈指間呵; 不死不生, 打開生死界線. 跨越生死界, 就好像從桃園到新竹一樣自然平常. 這是莊子親身實證的冥契經驗.

莊子所以為大宗師, 他的思想學說, 影響二千多年來以億計的人群的生命態度. 楊儒賓先生稱他對人」和世界」的本質做了根源性的批判, 不只是探索研究而已喔, 是全面性的安頓人的經驗世界. 與物同遊共在, 體證了生命存有. 他的生命哲學是從同一, 解構而創化, 在這世上, 豐盛的活著. 張默生先生稱他真能打破生死關頭, 有卓越的操守, 王公大人不能器. 不憂時厭世, 以樂天安命的生命態度, 消極破壞執著各相的偏見, 積極建設道體一元論, 活潑潑的體驗出一個道體來, 深深地認識生命, 渾然與造物同遊. 吳怡先生稱他曠世奇才, 想像豐富, 能言人所不能言. 超脫利名生死, 有救世的熱情. 嚴肅的道德使命, 深厚的學問工夫, 在思想精神上, 體現真我. 陳鼓應先生讚嘆他, 思想視野開闊, 精神空間寬廣. 心境美感, 藝術情懷, 人生哲學的成就, 是第一等的. 思想的原創性, 內涵的豐富性, 也是第一等的. 指出他在天下篇, 首先提出內聖外王」的理想. 這一崇高人格為歷代哲學思想家所追述, 普遍內化於歷代文化中. 王邦雄先生讚他, 生命人格, 人生進境, 釋放天下, 忘年忘義, 真君明照, 死生懸解. 賴錫三先生稱他為靈光」, 他的道是有具體真實內容, 可以和人有一種生命意義的遭遇, 道和人可以建立契秘和合的關係. 他的道是可以被體驗的, 是有實踐工夫的進路, 可以去體證與道同體的超越經驗, 這個實踐工夫是可以開顯的. 我的師門, 錢穆先生說, 莊周處衰世而具深識, 與孟子禹稷顏回同道. 具有恢弘氣量, 水擊三千里, 摶扶搖而上九萬里. 特別指出薪盡火傳」這一寓言, 傳誦二千年不絕, 中華文化綿延的美妙呀. 莊周的心, 四通八達, 並沒有把自己和外面清楚劃分開. 他的心敞朗著, 他看外面是光明的, 常見天地萬物一片快活. (這是與佛陀看人生是痛苦的, 最大不同之處). 莊周抱著這一番人生情味要告訴人, 他想把心中這一番見解告訴世人. 辛意雲老師同樣讚嘆莊子的恢弘氣量, 逍遙遊開篇便道,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那個視覺場景, 遼遠壯闊呀. 莊子在逍遙遊通篇指出生命的自由自在開闊的可能性; 他的思想指出人與天, 人與自然的關係, 打開生命另一層境界; 用另一個角度, 另一個高度, 訴說開闊的放大的, 人對生命理解的可能方式.
除了前面提過的內聖外王」薪盡火傳」成語外, 莊子一書, 藉寓言創造了許多成語故事, 「扶搖直上「一飛沖天「槁木死灰「游刃有餘「螳臂擋車「無可奈何「莫逆之交「盜亦有道「大惑不解「得心應手「望洋興嘆「以管窺天「邯鄲學步濠梁觀魚」「學富五車「大同小異, 句句深入人心, 內化於中華文化中. 這麼多流傳廣遠的成語, 足見其思想影響力傳播之廣. 這些成語, 代表莊子對生命自在的體會, 以更遼闊廣遠的方式, 來對待生命. 這是一個怎樣的心胸呀.

閱讀莊子》, 真真讓人驚歎怎麼可能在2000年前有一個如此絕頂聰明的莊子, 智慧, 活潑, 跳脫, 瀟灑, 不可思議. 莊子提出的內聖外王」薪盡火傳」, 真真洞察人生命的真實價值, 生命永恆, 就在那火傳上. 莊子對物與世界的自在與共在的深切體悟, 物之間是關連互動的共在, 開出他獨特的宇宙關連論. 作為一個大思想家, 莊子提出(或說是創造)了他對知識, 生死的看法. 知的範圍, 可知的範圍, 知的正反價值, 物論」(即知識論), 齊生死, 是莊子重要的思想貢獻之一. 世人樂生惡死, 莊子說: , 有可能是從小離鄉, 不知回鄉的路; , 有可能是回到最初的家, 何樂何惡呀. 從喪足如遺土, 弱喪不知所歸, 驪姬毀哭嫁, 死生原是一場大夢, 懸解: (, 是一種倒懸的困縛, , 是一種解脫, 從生命倒懸的困縛中解脫), 到薪盡火傳, 善其生者所以善其死, 是莊子打開生命限制的一系列論述, 終於到達生與死是共在互榮的, 精彩.

對比孔莊, 孔子的偉大, 創造許多社會美善的典範, 對生命全面的肯定, 奠定人生論的基石. 莊子的偉大, 他站在孔子生命覺醒的肩頭上, 打開許多生命的限制, 讓人進入另一層次心靈境界, 打開生死的對立. 莊子絕頂聰明, 他的冥契經驗, 超越玄遠, 我們要能看清自己的(人生, 身心)限制, 才能打開限制; 看到自己的天賦, 才能打開界線.


老子在第16章明白說明修道的途徑: 致虛, 守靜, 歸根→復命→知常→明→能容→能公→能王→能天. 老子修道的實踐工夫主虛靜. 致虛: 清除泯卻心智的活動, 致使進入空虛澄清的真空狀態; 守靜: 清靜而無擾, 心靜無波. 靜心, 幾乎是所有宗派修道的基礎, 而老子似乎是源祖之一. 佛家修法稱止」, 定」. 歸根: 歸於本根; 復命: 復返本性. 以上四者, 致虛守靜歸根復命, 是老子修道的根本. 常是常道, 不變之道; , 內外皆明, 明見明心明性, 一切具明; 當我們歸根復命, 復歸我們的本真, 就能往了知常道, 內外皆明走去. 能容, 氣量廣闊, 對天下事物, 無所不包無所不容; 能公, 公平公正對待事事物物, 站在同一個平衡點, 無偏失, 如天平一般. , 全也, 周全周普, 普施於天下; 能天, 與天合德, 如天一般, 無所不覆; 如日一般, 無所不照. 能容能公能王能天四者, 意義相似, 層次有深淺, 一層高似一層, 一層廣似一層, 一層寬似一層, 逐階登高, 乃至於天. 這是人生修道的境界.

易經的內容, 包羅廣大, 宇宙論(天道)生命論(地道)人生論(人道)三大部分, 都涵攝在其中. 老子的宇宙論從這兒出發, 說的比莊子孔子多得多, 開啟了後世先天易說, 易傳繫辭/陳摶周敦頤的太極說, 或許由此而創造.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這是個很簡潔深奧的宇宙生成論. 現代的大霹靂假說與標準模型, 述說宇宙從無生成, 然後出現費米子和玻色子, 然後又有重子與輕子, 和這個方程式好相像, 甚或有可能是受老子哲學的影響所致. 道體沖虛是無(), 大合守藏. 奧藏萬物是太極太一, 將發而未發, 具足大開全顯的能力. 起始為有, 混混沌沌的一亦道也. 所以老子說, 道是無與有的雙重狀態, 是無到有的演化過程, 包含有與無, 包含虛與實. 今日的量子疊加態與波函數縮併, 好相似的哲學思維喔. 量子大師波爾的東方哲學, 似乎相當深厚.
然後生二生三生萬, 逐步開展生成天地萬物, 即顯即遮, 成就天地全體. 在這即顯即遮的天地全體, 又是既顯既遮. 顯為天地, 遮為太極無極. 天地之中, 即隱藏著太極與無極, 萬物與太極無極同在. 大聖覺者悟道, 能從天地萬物隱微中, 看到太極, 看到無極. 一二三萬與無, 同為道. 老子想要告訴我們, 他所見識到的道.
宇宙結構論, 易經說的最多. 一是太極, 二是天地, 易經從二說起, 天地已生的結構. 乾道坤道, 乾元坤元, 這天地的偉大, 是二的偉大.

老子是最早論述有無議題的先哲, 道德經第一章開宗就論及有無. 在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之後, 他接著就說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有無)同出而異名」, 明白指出, 有無同源, 他不對立看待有無. 第二章加強說明,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兩兩相生相成, 不是矛盾對立. 11章更進一步說「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有無是並生並在, 同時就有有無」. 再回到第一章結論「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有無是一體兩面, 同一事物的雙重性格, 所有的玄妙, 由此而出.

對這種有無和空有的命題, 印度也是很早論述的. 婆羅門教和原始佛教都論虛空, 和老子的區別在於: 老子是虛空以不毀萬物為實」, 而婆羅門教和原始佛教是虛空以毀萬物為實」. 一字之差, 天地之別. 第二句話, 引導出的文化方向: 虛空是萬物之母, 卻回頭吞噬萬物的存有, 令回歸虛無為目標. 這不僅令印度文化走向虛空, 也是日本文化最根本的矛盾所在. 日本文化, 禪的深度不足, 一直以來, 都在這種最深沉的哲學矛盾中打滾: 萬物的存有, 需與虛空之母神對抗, 打不開這個矛盾限制. (部分西方, 也採納這種對立哲學).
西方哲學, 也一直在這種 to be or not to be; being or non-being的最終問題上打轉. 從亞里士多德, 一直到康德, 尼采, 沙特, 海德格, 都在探索這個有與無, 存在與本有的最終問題上:「為什麼會有東西存在(to be)? 而不是什麼都沒有(not to be)? 他們的哲學成就, 也就在這上面顯現.
佛家與禪宗大師也提問: 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這是歸一之後, 執著於一了. 找到了一, 卻又迷失於一. 如何破除這個一」執, 這種萬與一, 色與空, 有與無, 存與忘的差別對待(二元對待), 是老子在2000年前便提出的偉大思想, 為人們解開二元對待的矛盾. 心經空論第一,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與此同義. 不知是各自獨立發展, 亦或相互吸收發揮.
王邦雄先生對老子的推崇, 說道「常, 指謂道的恆常作用. 有與無, 用來描述道的存在性格.」道體是無, 同時也是有, 此為道體的雙重性格. 這種道體的存有性格, 同時兼容有與無, 是中華文化宇宙本體論的特有價值. 西方哲學常是二元對立對待, 常受困於此矛盾限制. 老子這種兼容的雙重性格, 我戲稱正是物質的性格: 粒子波動雙重性格, 正是二元對立矛盾的解. 天下從此可以不必困於有無. 西方的量子大師, 一直以來, 無法真正理解量子事實(費曼說: 量子力學的奧妙, 在於沒有人真正懂得量子事實). 這種矛盾糾結, 起因於宇宙本體論的哲學基礎. 東方人因為老子哲學, 較易切入要害.

回到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這個一執的問題上. 老子哲學的回答, 一歸於無, 一歸於萬有. 一與無, 一與萬有, 要破執, 破除差別對待. 所以, 與其說萬法歸一, 不若說萬法即一, 一即萬法. 萬在一中, 一包容萬, 是一而二, 二而一的, 同出同源而異名. 因陀羅網(帝釋天網)的一多相容, 互攝互入, 說的也是這理. 心經色即是空, 是萬與無的互攝, 同樣回答了這個問題, 只是略掉了一.

老子的有無, 打開中華文化的宇宙本體論. 老子的虛靜學說, 打開中華文化人生論另外半壁的江山(與儒家積極動進平分天下), 虛靜也成為生命覺醒具體實踐的根本工夫.
由於老子宇宙本體論的玄妙, 因此道教尊老子為教主, 2000年來成為道教,道家,丹道的宗主. 致虛守靜, 成為性命修練的根本大法. , 成為宇宙原始. 無始(元始)天尊, 成為最高之神祉. 老子修練的實踐工夫, 除了虛與靜, 還有柔與嬰孩. 這四個工夫極厲害, 對身心有極大幫助. 都屬陰的能力, 這是老子最重大的貢獻.

所以我們可以說, 老子的偉大有二, 1. 以虛靜打開中華文化另半壁江山: 陰的哲學; 2. 論述有無是道的雙重性格, 相生並在, 打開有無的對立, 解決存有的根本問題.


對於存在領域, 另外一個極深的矛盾對立: 唯心與唯物, 莊子在2000年前也聰明的解決: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唯心與唯物, 心與物, 主觀與客觀, 哪一個是最真實的存在? 心物二元論的衝突, 代代不斷. 莊子的與物共在同遊同化哲學, 活潑潑地打開心物的對立, 解決存有的另一個根本矛盾. 天下人從此可以不必困於心物.
莊子心物同源, 說得很深. 莊子論心的工夫, 心齋, 坐忘, 喪我, 見獨, 一個詞就說得明白, 都指向返於大通的冥契境界. 不過, 莊子並不只是耽溺於深層意識之樂, 他不停留在虛靜, 不停留在主體極靜後的主觀聯覺經驗的超越界裡. 他的生命, 是活潑潑在這個世界展開的. 不只是陰的哲學, 而是陰陽並在. 這世界, 若驟若馳, 或合或離, 時時都在變化中. 方生方死, 方可方不可, 無成無毀, 只要得其道樞環中, 便能知道不變的道理, 復通為一. 世界是一個有機整體, 無時不在變, 而變中有不變的道理. 世界假於異物, 托於同體. 莊子的世界, 是心的世界, 同時也是物的世界. 心與物並不對立, 而是同源共在. 莊子論物, 物有自性(物的本來面目)(人有本來面目, 自然, 物也有本來面目), 要讓他自顯自在而自化. 大瓠無世用, 卻有自性, 可為大樽而浮於江海. 大樹不中規矩, 可樹之無何有之鄉, 逍遙自遊於世界. 物有自性, 便讓他自顯自化自由而自在. 魚游從容自在, 此心得與魚同游自在, 人魚共享無拘無束之樂. 中國人喜畫魚游, 得其自在, 是莊子此寓言打開的藝術境界, 從物自在到物我自在共樂. 這是莊子心與物同遊共在, 不困於, 不困於, 活潑潑地與物同化, 與世界同遊. 不泥於大, 也不泥於小, 大有大性, 小有小性, 不拘於大小, 物各有極(, 可以說是性, 也可以說是限或界), 任之條暢而已(條達通暢) (物自顯本來面目). 與物同化, 是為物化. 物是處於流變狀態的暫聚合假稱, 了解物的流動變化性, 參與其流動變化, 稱為解物」或物化」. 這是莊式的物我合一境界.

認識老子莊子的偉大後, 我們對比莊老的體證冥契. 兩大宗師的修練, 在此略有異同. 老子「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同謂之玄: 萬法終歸於一, 萬物終同而為一, 謂之同. 而這種萬歸於一的同, 是一種很玄妙的道理, 故謂之玄理, 後世稱他為同玄. 另外, 有與無也謂之同, 最後的二元也終能成為一元. 這種將有無同之的道理, 玄之又玄, 故謂之重玄, 因而後世有重玄學派. 世間各種奧秘, 都是由這同玄與重玄之妙理而出. 老子的體證冥契, 關竅是玄一. 由萬有到同玄, 進而重玄. 老子體證冥契學派, 談玄, 談重玄.
莊子的體證冥契, 關竅是真一. 不囉唆, 不繞圈, 直指真心, 直指見山又是山的境界. 所以, 莊子體證冥契學派, 談真, 談至, 談神. 我們或可比類說老子冥契是漸教, 莊子冥契是頓教, 莊子的體證是活潑潑的跳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